10月12日至16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本届非遗节以“共享履约实践 深化文明互鉴”为主题,相继举办展览展演、研讨交流、互动体验和推介销售等活动,吸引38万余人次观众现场参与,促成意向授权金额8200余万元,相关活动直播观看量235万人次,网络相关话题阅读量7658余万人次。
深化国际交流
本届非遗节设置五洲非遗、神州非遗、巴蜀非遗、云上非遗四大板块,推出30余项特色鲜明的展览展示活动,来自国内和全球47个国家(地区)的900多个非遗项目精彩亮相。
10月12日,由1000余名中外表演者带来的“天府大巡游”正式拉开本届非遗节的序幕。河南少林功夫一招一式刚柔并济,苏格兰表演者舞步轻快节奏感十足,乌兹别克斯坦民间舞蹈安集延波尔卡、保加利亚传统广场舞、巴西“国舞”桑巴等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几十支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队伍尽情展现五洲风情与非遗魅力。
在国际手工艺展上,中韩合作项目融合蜀绣技艺与全息投影技术创作的非遗作品《赤色晚秋》令人眼前一亮。在全息投影技术营造的光影中,红色、绿色的蜀绣竹子生动醒目,搭配着音乐的动人旋律,营造出一派竹林悠悠的意境。作品中方作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蜀绣传承人刁娟介绍:“设计这件作品的初衷是探索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路径。希望通过传统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碰撞’,用新形式新表达展现传统技艺的多元魅力。”
手指灵活地穿梭于竹条之间,一根根薄厚均匀的竹条纵横穿叠……作为五洲非遗板块的活动之一,在四川成都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举办的道明—青神国际竹文化周活动,吸引了来自伊朗、泰国等11个国家的学员前来交流学习。“非常荣幸可以参与非遗体验,领略崇州的风土人情与优美的环境。”伊朗学员麦娜说,“我感到非常开心。”
展示特色、切磋技艺,深入体验……非遗节也为各国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下一阶段,我们考虑推动更多跨国合作项目,让不同国家的人通过非遗增进彼此了解。”国际手工艺展负责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张晶明说。
今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非遗节还集中展示了履约实践的国际成果和中国智慧。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表示,未来,中国愿同各国一道按照《公约》精神,深入交流非遗保护经验,为非遗保护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展示中国特色
履约20年来,我国按照《公约》有关要求,立足国情,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其中,非遗进校园便是我国深化非遗传承保护的特色路径之一。
四川省成都市娇子小学蜀绣社团是第一次带作品参加非遗节。栩栩如生的熊猫、造型各异的蚕茧工艺品、精巧别致的团扇……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蜀绣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韵味独特、生动立体,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前来参观的西南民族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小杨现场动手制作了一件蚕茧手工艺品。“蜀绣是我国的传统非遗技艺,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把这种优秀的非遗传承下去。”小杨说,“展出的作品都很精美,给我的毕业设计也带来了不少灵感。”
四川省成都市娇子小学带队老师邓小贝介绍,现场参展的蜀绣作品大多由学生亲手制作。“近年来,学校一直在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希望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助力蜀绣技艺传承发展。”
将非遗融入高等教育也是20年来我国深化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验展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学院在高校展位参展。“我们学校设有非遗研培班,结合本地少数民族工艺,帮助学生开展创作设计,让非遗在年轻人群体中实现更好传播。”怀化学院学生龙璐璐介绍。
回顾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王晨阳表示,20年来,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深化,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把非遗相关知识与内容融入乡土教育、通识教育与校本教材。目前,全国已有20余所高校设立了非遗保护专业和相关学科。
凝聚履约共识
作为本届非遗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非遗成都论坛邀请了200余位国内外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以“中国非遗履约实践二十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交流20年来我国非遗传承保护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就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20年来,我国履约实践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认为,在《公约》规制下,非遗不断与中华文化交融互渗,已逐渐成长为鲜活的文化生命体,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载体,融入了国家文化发展大局。
“中国作为缔约国,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晨阳表示,在尊重非遗传承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中国积极探索非遗保护路径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原处长爱川纪子对中国在《公约》制定和启动过程中的作用表示肯定。“中国有着十分丰富的非遗资源,当今世界能够形成对非遗的广泛关注与认识,中国功不可没。”爱川纪子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认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非遗保护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入。“非遗保护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保护非遗本身,也不在于单纯保护文化多样性,而在于保护个人、共同体或群体的创造与传承,在保护非遗过程中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