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艺先立德,德高功自强,一辈子做好一杯茶’是工坊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初冬时节,陕西安康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工坊负责人曾朝和这样向来访者介绍工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涵。
紫阳毛尖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唐代开始就被列为供品,清代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纯手工制作的紫阳毛尖,条索圆润,肥壮齐整,泽绿而毫生,汤色明亮,香高味长。2011年,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遗保护名录。2017年,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在紫阳县和平茶厂有限公司建立,面积4600平方米。2020年,该工坊被列为首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非遗就业工坊,2021年入选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工坊开展采摘、揉捻、烘焙、包装、营销、冲泡、茶艺、茶事和展示等工作,室内环境古拙,与自然山体相融,贯穿着“精行俭德”的文化理念。
紫阳茶非遗传承年度培训
挖掘文化内涵,锻造文化品牌
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位于紫阳县城关镇和平村。秉承着文化赋能的宗旨,工坊将磨坊沟记事、桂花庄传说、锦鲤梁神话、药王庙祭拜等民间传说进行挖掘整理,引导参训、研学或游览者到工坊听故事、读《茶经》、习茶礼,涵养品格、讲信修睦,感悟紫阳茶人“谦、和、礼、让”的价值观。
传统茶叶工艺需要一代一代工匠来继承,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茶人,让历史名茶重放异彩,是茶人的责任,也是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体现。多年来,工坊培养出上百名制茶能手、30名高级技师,2次荣获“茶王”荣誉。在2023年“国际茶日·大使品茶”活动上,曾朝和与嘉宾分享了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现场展示了制茶匠人对古法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与好评。
壮大茶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着严格的流程,从培植、采摘、捻揉、烘焙、晾晒、选拣、包装等都精益求精。茶品更是百炼千锤才能保证品质上乘。工坊制作的紫阳毛尖茶多次在“中茶杯”“国饮杯”“国际茶博会”等质量评比中获得金奖。目前,已在省内外开设专卖店20余家,在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开通网上直销店铺,2020年网络销售排名全国茶企20强。
工作人员对茶叶进行验收定级
工坊现有有机茶园560亩,其功能集茶园管护、茶叶收购、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既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也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工坊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整合资源,无偿为茶农提供种子、茶苗、技术指导,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合体产业运营模式,带动中小茶企5家、农民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30余家,涉及周边农户1500余家,每亩收入5000元至1万元,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服务,形成了茶企与农户的双赢局面。
此外,工坊正在实施的品质提升建设项目,借助汉江沿岸高山茶园的优势资源,推进吃、住、学一体的茶旅融合,打造培训、阅读、研讨、休闲、观光、茶文化体验等新型文旅空间。该项目建成后,可一次接待游客600余人。
打造一流产品,助推乡村振兴
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工坊吸纳高科技团队,融入现代营销思维,深挖传统工艺,提高运转流程,研发核心产品,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工坊已与安康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享有特殊商标15件,实用新型专利6项。先后被农业农村部、陕西省商务厅等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陕西老字号”“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其负责人曾朝和被认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
工坊依托周边山石之地,发动周边村民广种茶树。从修剪、施肥、除虫定期培训,到建立科学的茶园管理机制,保证了茶叶的上好品质。工坊多年来坚持开展“斗茶说事”,建立起一支由村民构建的非遗传承人团队。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茶企产品有了飞速提升。近5年来,培训农民技术人员413人次,提供技术资料907份,修建村道6.7公里,水渠713米。
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的传承推广,引领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复苏,带动了茶叶加工业、运输业、包装业、茶叶工具制作业和茶叶销售业等全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带领3个镇13个村的1500余户村民脱贫致富,从而激发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为乡村振兴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