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开通仪式(济南长清站)现场,山东省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10多个非遗项目展演,庆祝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高铁线路开通。同时,此举也是借助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契机,宣传推广济南市本土民俗文化风情,将地域文化送至对外交流的一线。
非遗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传承千百年至今,诸多非遗项目被誉为“历史活化石”,成为民众与先辈情感交流、找寻乡愁记忆、增强文化自信的桥梁纽带。
济南市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市”,资源丰富,项目多,涵盖范围广泛。来自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截至今年12月初,济南共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8个省级项目、450个市级项目。各类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近些年,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根本目标,济南市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领域动作频频,最大看点是提出了建设“非遗名城”的方向。
什么是“非遗名城”?济南市相关文件的解读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的目标,让济南“泉城”“诗城”“曲山艺海”“扁鹊故里”等文化名片更加亮丽。
着眼上述目标,济南市近年来在队伍建设、场景打造、广泛传播等领域不断发力。尤其是借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当地将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作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切入口,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0年起连续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如今已经永久落户济南。除发挥项目展示推介作用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还在旅游线路打造、城市品牌营销等方面发挥重要价值。一场国字号非遗盛会,正在持续为泉城旅游市场注入动力。
展会之外,济南市推动非遗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各个层面。从各大景区异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到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再到根据非遗元素打造的主题乐园、商圈小店、广场街区。非遗对于济南而言,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抓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更广泛层面上,济南市正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局面。
今年6月,济南市首家非遗志愿服务队成立。9月,济南市首个非遗志愿服务月启动。来自各行各业的民众,踊跃加入非遗传承传播的大队伍,在这座城市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也成为民众热情支持、亲身参与文化“两创”的生动样本。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