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婺源深耕了二十余年,一直在寻求传统民俗和乡村旅游结合的发展之路。”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篁岭文旅”)董事长吴向阳说:“婺源篁岭景区平衡了乡村的多重利益关系,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开创了古村旅游开发的‘篁岭模式’。”
在吴向阳看来,只有在好资源中注入有特色的文化民俗,丰富其内涵,才能成为好的旅游产品。无景造景不仅会增大资金投入、增加项目建设及推广的难度,效果也不好说。
十几年前,吴向阳从一组摄影作品中发现了篁岭古村,自此,这个古村便在他心中生了根。之后的2009年,吴向阳成立了篁岭文旅,开始了对篁岭古村的一系列投资。
篁岭古村建于明代中叶,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村中民居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素有“梯云人家”之美誉。但在篁岭文旅投资之前,这里村庄萧条、房屋失修、梯田荒芜,是一个“半空心化”濒临消亡的古村落。
2012年,在婺源县政府的引导下,吴向阳的团队获得了篁岭古村的房屋产权。他们先投资1200万元推动村庄整体性转让、整村式搬迁安置,后投资3亿多元进行古村改造和风貌复兴工程。本着“古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将120栋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旅游项目,同时对散落在婺源各地古村落中的40多栋徽派古建筑实施易地搬迁保护、集中开发运营,创新性地提出了“寄养模式”。2014年,篁岭景区试营业。
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吴向阳带领团队盘活了篁岭古村旅游开发的经营权。“如果一开始不对古村落产权进行整体置换与收购,未来开发过程中必然面临部分村民一夜之间拆古建盖新房的问题,那样,旅游开发所倚赖的古村落资源就会被破坏。篁岭景区开发成功的关键是收购了整个古村的房屋产权,有产权的旅游投资才具有保值性和增值性,我们才有投资的信心与保障。”吴向阳说。
同时,为更好地保障当地村民的合法权益,篁岭景区秉持“生态入股”理念,带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让农户真正融入产业项目。景区打破村庄一次性买断乡村资源经营权的传统发展模式,将村庄的水口林、古树等外围景观资源纳入合作范畴,并将农民的梯田进行流转,聘请农户在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中从事耕种,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共同保护、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共建模式。
近年来,篁岭村民年均资源费分红约450元,户均2100余元。篁岭景区按照国家规定的200公斤稻谷每亩每年的标准给予村民流转费。以“篁岭花海”为例,景区向600余户村民租赁了数千亩梯田,统一规划种植,打造四季花海观光园,村民由“庄稼户”变为公司的“造景工”,形成生态入股、红利共享的共建格局。
为进一步提升景区产品和服务质量,吴向阳团队还依据村庄晾晒农作物的农俗,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晒秋景观,不断将“晒秋”塑造成篁岭景区的超级IP,拓宽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用农产品晒地图、晒抗战徽标……吴向阳认为,“晒秋”是村民生活所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一环,在复原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原真性,而不是“为晒而晒”的道具式展示。为此,篁岭文旅租赁了数千亩梯田,聘请当地村民进行农作生产,展示农产品从种、收、洗、晒到包装成农特产品的全过程。“唯一不同的是以前‘晒秋’是村民个体的行为,现在则是公司有组织的原真性展示。”吴向阳说。
自2014年试营业至今,篁岭景区从1.0版迭代到如今的4.0版,从初期的篁岭晒秋、梯田花海、晒秋美宿,到篁岭天街、鲜花小镇、众屋茶吧,再到鲜花小镇、花溪水街、水口雨林……篁岭古村成了最美晒秋地,成为婺源最美的一张乡村旅游名片。村民们说,吴向阳是让篁岭古村走出大山的人。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篁岭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截至2021年,篁岭古村原住民年均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增至4.2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增至10万元以上。
“三分靠资源,七分靠运作。”吴向阳说:“篁岭文旅已经驶入快车道,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推动篁岭景区全旅游产业链布局和轻资产扩张,进一步增强产品服务与游客需求的契合度,策划更多有亮点的文化和旅游创意作品,拓展乡村旅游发展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婺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