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wshct.com

最新要闻
百听不厌 魅力不减——上海评弹团北京演出周尽显艺术雅趣
来源:万山红文旅网     2024-08-29 11:52:42     【字体: 】    

8月24日、25日晚,上海评弹团登陆国家大剧院为首都观众带来《弹笑醉春风》评弹专场与中篇评弹《赵氏孤儿》两台精品剧目,26、27日晚又以全青年阵容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金陵十二钗》。此外,25日下午团长高博文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开讲的“江南好声音”讲座早早售罄。连续四天,四台演出、一场赏析讲座,应接不暇的传统剧目和渗透当代审美观的经典复排,让评弹艺术爱好者惊喜连连,多样化的演出主题让北方观众直呼分量十足,过硬的表演实力和年轻靓丽的演出阵容正吸引着年轻爱好者们走进剧场,欣赏润耳沁心的江南文化。

主打传统底色,保留原汁原味

在国家大剧院的两场演出,上海评弹团精挑细选,《弹笑醉春风》评弹专场围绕“笑”字做足文章,五一刚在天津上演过,反响很不错,这次更新了几回书目,接受北京观众的检验。扎扎实实两个半小时,一段又一段折子书,演员们的琵琶三弦鲜少拿起,观众也许会疑惑,熟悉的唱呢?其实,评弹团是特意选择了说表为主的书目。都说“千金说表四两唱”,当下很多评弹专场都重唱轻说,考虑到往年赴京演出带去了许多以唱为主的弹词选回,这次团长高博文大胆试水,看看北京观众的反馈。

曾经有一位老听客说:“听评弹比看戏有趣,这是人生一乐。”评弹艺术在历代艺术家们的呕心经营下,其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可谓“形态复杂,内涵丰富”。这台折子戏专场撷取了评弹传统长篇书目中的精品选回,既有《神弹子·抛头》《白蛇·公堂》《啼笑因缘·打麻将》《陈圆圆·说书》这些听众们百听不厌的谐谑有趣的名场面,也有《西厢·琴心》高这样清雅内秀、古典味浓的小而美选段。演出阵容方面,高博文、陆锦花、黄海华、吴静慧、陆嘉玮、朱琳等“原生拼档”的默契无需多言,姜啸博、陶莺芸、顾骏涛的师徒档,以及王承、徐一峰、谢宇佳的80、00组合,都呈现出了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

古典魅力不减,凸显雅俗兼容

2018年青春版中篇评弹《赵氏孤儿》为清华大学2018校园戏曲节拉开帷幕,2019年该剧目再次走进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这部深受这两所知名学府师生青睐的复排评弹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展示,表现依旧亮眼,四回书回回出彩——托孤凄凄切切惨惨戚戚,搜孤又陡然生出紧张感,既有实实在在的对话,也有暗流涌动的心理活动,救孤一波三折,殉孤在壮烈中却增添了的对屠岸贾的嘲讽,使评弹多了一份插科打诨的喜剧感、世俗性,从中可见评弹俗中见雅的文化品格,雅俗兼融的文学特性。其间有低声的商议让人不由得握紧了拳,有高昂的对骂让人顿时全身一震,有假戏真做的毒打让人湿了眼眶……

每回结束,观众们都掌声热烈,叫好声连连:“评弹艺术于声情并茂中挖掘人性,洞察百态,老戏骨们丝丝入扣的精妙配合和酣畅淋漓的表演,展示了屠岸贾的残暴和程婴、公孙杵臼的忠勇仁义,凸显了‘正剧’独有的厚重感。”

激发品牌活力,应对观众迭代

评弹在北京演出,其实已颇有历史。上世纪50年代,评弹艺术家便开始频繁到访北京,那时,许多江南人在北京工作生活,他们无比想念并热爱这缕纯正的“乡音”。几十年过去,曾经的老同志们年事已高,评弹的观众结构已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好奇的年轻人开始慕名而来。

26、27日两场青春版《金陵十二钗》演出排期在工作日的晚上,但上座率依然不错,还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带着小朋友专程赶来。十二位代表着不同评弹流派的青年演员以“说噱弹唱”的方式将《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风格迥异的流派唱腔、新颖时尚的舞美效果、再加上传统书目的深度挖掘,赢得了不少年轻观众的高度评价。正如高博文在演出后所感慨的,“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热衷度,为评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上海评弹团持续多年在全国推广评弹艺术上的不懈努力,正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评弹逐渐成为北方观众了解江南地区的一扇窗。观众席中,85岁的评弹迷吴镛明欣慰地看到,年轻观众占了大多数。他和老伴都是上海人,已经在北京定居了60多年,难忘乡音,每逢评弹演出都要来看。这次他们一家提前买好了演出票,儿子陪二老一同前来,虽是第一次听评弹,却听故事听得入神。

随着评弹艺术的不断普及,明年重返北京时,将会迎来更多的听众。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不仅让评弹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更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