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wshct.com

最新要闻
山海情长 梦想花开——评原创舞剧《花儿与海》
来源:万山红文旅网     2024-12-23 03:08:36     【字体: 】    

艺术是心灵的回响,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九届福建省艺术节“音舞曲杂组”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各类艺术形式在第九届福建省艺术节中尽显魅力。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故事,传递着情感。演员们将角色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精湛的演技令人赞叹,力量与柔美、激情与静谧完美结合,令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这不仅是艺术的汇演,更是一场听觉的盛宴,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

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厦门艺术学校创作演出的原创舞剧《花儿与海》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金奖)。这部反映“闽宁情”福建对口援建宁夏的原创舞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花儿与海》是舞动的山海情,希望的交响曲。他以舞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魅力及深刻的主题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情节抓人,基调温情

《花儿与海》以福建独特的大海和宁夏地域“花儿”风情为背景,通过舞者们充满张力的动作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两地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出开始,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仿佛令人置身于西海固沙尘漫天的黄土高原和戈壁滩上,“花儿”的曲调悠悠回荡,旷远苍凉中诉说着生命的热望。那是一片被命运遗忘的土地,贫瘠、荒芜,那是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坚强、傲立。生长在这片黄土高原的儿女,从未向命运低头,他们敢与天地较量。

舞台上那蔓延的绿色,是希望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的信念。这种主题的呈现,既宏大又细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团结与希望的力量。

舞剧的基调充满了温情与力量。从一开始的艰难困苦,到逐渐展现出的希望与生机,情绪的起伏把握得恰到好处。整个基调既不刻意渲染悲伤,也不过分夸大喜悦,而是以一种真实、质朴而动人的方式缓缓流淌着,营造出简约、写意的舞台调性,却又能时刻令观众感受到剧中人性的温暖。

“导”的用心,“演”的传神

总导演郭勇滨的把控能力在这部舞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舞蹈的编排把生活中的人、事、环境呈现的流畅自然,场景的转换过渡巧妙,故事叙述一气呵成。在表现闽宁两地的差异与融合时,导演运用了对比鲜明的舞蹈风格和舞台布景(指纹的创意),指纹象征着一种承诺——一个来自山海的誓言,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层叠叠的指纹不断重组、变化,时而像戈壁滩的纹理,时而又像生长的麦穗,最后完整的指纹建构起来,又像一圈圈的年轮。让人不禁联想到28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宁干部的接力奉献。中华各族儿女血脉相连、生生不息,在这绵延回转的指纹中,我感受到了。

剧中,东南沿海的科学工作者,乘着海风,怀揣着希望,奔赴那片贫瘠的土地。他们付出了青春、热血和生命,只为了那个难圆的梦想:荒滩变绿洲,戈壁变良田。科技特派员杨一琼,学生曾小兰,宁夏青年苏俊青、苏俊山,贺兰村的马村长等人物形象塑造入木三分,表演走心入魂。演员用身体语言诠释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特别是主角缪斯琦、李鑫,他们在舞蹈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温柔,令人印象深刻。角色与舞者融为一体,将闽宁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舞剧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双重并举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将人物、事件等转化为本体语言。编舞的匠心独具,使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传递着情感。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准确而又富有生命力,通过舞者灵动的身姿和细腻的表情,我们仿佛看到那些鲜活的灵魂在舞台上跃动:

对抗严寒片段,舞者们瑟瑟发抖的身躯,却又坚定地挺立在寒风之中,肢体语言展现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科学实验片段,舞者们用干练的身姿和一丝不苟的专业技能,传递出福建科研工作者对于闽宁协作的信念与决心。福建“拍胸舞”的融入更是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涌动的韵律如同海浪一般,很好地诠释出福建包容、开放、拼搏的内在品质。劳动场面则充满了力量与热情,欢快的宁夏踏脚和碎摇头,传递出劳动的喜悦和团结的力量,那欢快的舞步,旋转、跳跃,让人仿佛能闻到丰收时醉人的芬芳。

《花儿与海》的美,不仅是在舞蹈编排,导演更是想以舞言剧,力求呈现给观众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感人故事,一幅幅至真至情的感人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舞与剧融合的魅力,舞蹈成为了剧情的最佳诠释者,而剧情则为舞蹈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舞台语言设计有巧思,细节增彩

在舞蹈语言的把握上,导演是有追求的。在人物塑造上,运用海浪涌动作为舞蹈语言动机,演员脚底不断地进行点状、灵闪的挪移,可以让人直观感受到人物似乎拥有着大海一般的胸怀又具备着白鹭般的灵动。主演杨一琼病重将逝时再现的藤蔓,它们高昂的头颅,庄严肃穆,而后葡萄藤群舞呈现出的蓬勃、绽放,带有无限生命力的身体样式和病重中杨一琼即将枯萎、消逝的身体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这部舞剧令人共鸣的,是它所展现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向往。在面对重重困难时,闽宁两地人民携手并肩,共同努力,这种团结和奋斗的精神鼓舞人心。同时,那片蔓延的绿色,饱含生命的力量和无限可能。

宁夏非遗“花儿”与厦门大海“鼓浪屿之波”交替配乐也为舞剧增色不少。音乐的旋律与舞蹈的节奏完美契合,时而激昂,时而舒缓,营造出了丰富的情感氛围。作为一部舞剧,其舞台灯光与视觉呈现,却有着如同电影般的简洁与精致。不同的场景灯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氛围感受,从黎明的曙光到夜晚的繁星和月光,从荒芜的沙漠到葱郁的绿洲葡萄藤蔓延,几种不同色彩渲染出的不同情绪,牵动着观众的感观神经。第四幕的寒潮段落,灰白色调的来回冲撞,给人一种命运的无力感,也折射出在这种绝境时刻,人类迸发出的不屈意志多么震撼人心。

无论是海边的波涛还是沙漠的风沙与严寒冰雪,舞台的置景、道具的使用也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闽宁两地的特色。场景用简约时尚的线条,勾勒出闽南特色的骑楼老街,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空间,又不觉得“堵”。两扇可推拉的“门”打破了这个固有空间,使场景转换自在又富有艺术情趣。

服装的设计也颇具巧思,从贫瘠之地的灰冷色,到宁夏村民们的明亮色服饰,服装也跟随剧情“变”了起来。演员服饰的线条与大视觉“指纹”的纹理相得益彰,让人不自觉地就跟随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生命历程。

特效的运用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如在实验室科研片段,投影的葡萄藤蔓,让写意的肢体语言一下子有了具体而明确的指向;投影在宁夏青年头顶上摇曳的麦浪,为之后情节中几个青年背着包袱离家形成隐喻,“麦浪”是青年内心对未来充满迷茫,内心无助、彷徨的外化。

整个舞剧节奏紧张与舒缓、欢快与沉重相互交织,节奏的变化恰到好处,既不急促也不显冗长。在病房门口,身患重病的杨一琼正在与时间赛跑,钟表声嘀嗒嘀嗒,在极度的冰冷和绝望中,观众的情绪也压抑到顶点。突然,舞台焕然一变,象征葡萄藤的女子群舞以圣洁美丽、肃穆庄重的形态簇拥着青春而美好的杨一琼款款走来——一个没有病痛折磨,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如人间精灵一般完成了她生命最后的道别……

这部充满希望与力量的舞剧,以优美的舞蹈、动人的音乐和深刻的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闽宁情”爱与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跨越山海的情谊,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这部舞剧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意义。

同时,《花儿与海》也让我看到了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以林乃桢为首的艺术管理者们,有高层次、高水平的领导能力和艺术决策能力。小白鹭舞团与厦门艺校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老带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道路。以郭勇滨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年轻的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们,坚守着对两地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用创新的手法,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双重并举与深度融合,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非遗的“花儿”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交融,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部舞剧让我们看到了舞蹈作为一种语言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舞剧创作充满了期待。正如郭勇滨在原创舞剧《花儿与海》的题记中所说:“这是一场与命运的博弈,是信念与坚持的较量。舞与剧深度融合,演员们用灵动的舞姿,演绎着一群人的执着与坚守。他们一辈子专注于这一件事,不懈追求,无怨无悔地倾情奉献。”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花儿与海”携手并肩走过了28年的风雨历程。闽宁携手,情跨山海,《花儿与海》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人类的力量,也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片土地,那里矗立着无数动人的身影,每个身影都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值得被人传颂。毋庸置疑的是,“花儿与海”是舞台艺术对时代的一首深情赞歌,更是对祖国西部建设无私奉献的人们最崇高的礼赞。

石振华 福建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国家一级导演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