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wshct.com

最新要闻
四代同台演绎花灯经典 《七妹与蛇郎》亮相国家大剧院
来源:万山红文旅网     2025-05-14 05:12:02     【字体: 】    

1960年首演于黔山秀水的首部大型原创贵州花灯戏《七妹与蛇郎》,于5月13日完成了“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的惊艳绽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获得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掌声。此番受邀,不仅是对贵州花灯戏艺术魅力的肯定,也是自2021年7月贵州花灯戏《红梅赞》赴国家大剧院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后,时隔四载再次亮相国家大剧院。

贵州花灯戏的里程碑式作品

“灯从唐朝起,戏从宋朝兴”,贵州花灯戏历史悠久,其发展史可谓是贵州文化多元共生、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在与贵州各世居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了本土化演进,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花灯,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备,“唱、念、做、打”功法俱全的地方戏曲艺术。《七妹与蛇郎》作为贵州省花灯剧团成立后的第一部原创大戏,首演以来,不仅成为贵州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且作为贵州花灯戏的代表作,其传承和创新的努力也体现了贵州民间艺术瑰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该剧以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主线,以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为蓝本,讲述了蛇郎和张家七妹以蛇精内丹宝珠定情,张家大姐贪财抢珠,蜂翁巧计夺回,促成七妹、蛇郎姻缘美满,后因大姐贪财善妒,与蛇精勾结作恶却自食其果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是一部扬善惩恶、劝人向善的传统戏曲佳作。

《七妹与蛇郎》从1960年公演引发观演热潮到2018年登上央视、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从1987年迈出贵州、入选首届中国艺术节到2013年首次以完整剧目形式走出国门、赴印尼参加亚洲民俗大会交流演出;从1978年再次排演引发万人空巷到2021年入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像音像录制工程)以现代科技手段录制保存经典;历经2024年全国采茶戏展演到此次受邀赴国家大剧院展演,剧院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培养新秀到孕育名家,逐步构建并汇聚了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青年骨干在内的创作团队。这一团队展现了“老中青少”四代人的传承力量,为此次展演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半个多世纪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弘扬,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的传承保护单位,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四代花灯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接力

此次展演的最大亮点,莫过于"老中青少"四代花灯人同台的传承模式,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接力构成了动人的文化图景,生动诠释了贵州花灯戏的蓬勃生命力。

舞台上,老艺术家举手投足间沉淀着六十余载舞台功力,年轻演员们眉眼流转中跳动着数字时代的灵动韵律。邵志庆饰演的大姐、蔡妙禧饰演的七妹、罗代航饰演的蛇郎、曹礼杰饰演的蜂翁、阮运才和邓铸伟饰演的蛇精,构成了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对话。古老的花灯戏披上了年轻的外衣,以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叙述着传奇,它不再是陈列在舞台上的非遗展品,而是化作融入现代生活、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桥梁。这场四代花灯人的艺术接力,不仅为花灯戏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更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书写了地方戏曲活态传承的时代答卷。

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龙国洪介绍:“剧院建立系统的艺术档案、数字化保存表演程式、创新青年演员培养机制,让传统艺术基因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持续裂变。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花灯戏数据库,实施贵州花灯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已先后出版多部专著及影像制品,为贵州花灯戏的保护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所构建的‘传帮带’体系正在构建着非遗活态传承的现代范式。”

为传统戏曲进行现代解码

《七妹与蛇郎》在传统花灯戏“三小”(小旦、小丑、小生)表演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根据此前演出专家指导意见进行打磨调整,导演苏捷在原有故事框架中恢复老版蛇精这一反派角色,以此增加戏剧冲突张力,剧院“持续打磨,让经典焕发时代光彩”的理念在综合呈现中得以体现。

在舞美设计方面,采用虚实相融的设计理念,通过“蛇窟”“茶山”“井口”等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传说中的奇幻世界。剧中通过“蟒山定情”“蜂翁说媒”“破镜重圆”等经典桥段,充分展示了贵州花灯戏独有的艺术特色。在“茶山对歌”场景中,演员们手持竹篮在茶山载歌载舞,将贵州方言的幽默诙谐与花灯曲调的欢快灵动巧妙融合,让观众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贵州民俗画卷。而最为观众喜爱的“蜂翁说媒”则精彩展示了传统花灯的“矮桩步”“扇帕功”,让人眼前一亮。序幕的打戏更凸显了作品的戏曲底色,让人直呼过瘾。

《四小景》《月调》《白牡丹》等经典曲牌让观众领略了贵州花灯戏的声腔韵味。而七妹与蛇郎在戏中的几段深情对唱加双人舞,也让年轻观众在传统戏曲中感受到偶像剧的甜蜜感。这种“旧瓶换新酒”的创作理念,让60多年前的经典剧目焕发出青春活力。

作为贵州花灯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梅花奖获得者,邵志庆在剧中甘为绿叶,倾情演绎大姐一角,为青年演员搭台。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要让年轻人点燃内心之光、在舞台上绽放,更好地去寻觅贵州花灯戏的现代表达。“我们不是在简单的复制经典,而是要共同创造新的经典,让花灯戏焕发新生。”邵志庆说。

(摄像/凌风)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