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wshct.com

最新要闻
万里征程・伟大转折:弘扬长征精神美术作品巡展 学术研讨会纪要
来源:万山红文旅网     2025-06-05 05:38:43     【字体: 】    

学术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2025年5月28日下午,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市文化旅游局主办,遵义市美术馆(遵义画院)策划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万里征程·伟大转折:弘扬长征精神美术作品巡展”在开幕式后召开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主题性展览策划”与“主题美术创作”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讨会由遵义市美术馆馆长杨显忠主持,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剑担任学术主持。

杨显忠(项目负责人、遵义市美术馆馆长)

各位老师,各位艺术家,各位好朋友,今天开幕式顺利完成,感谢各位老师千里迢迢赶过来,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

遵义市美术馆有“四梁八柱”,其中的顶梁柱是“学术立馆”,这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无展览不学术、无学术不展览”,每次展览都有一个研讨会。之前的一些学术研讨会,火药味蛮浓,批评家对艺术家的作品一针见血,甚至在研讨会上有争执,但会后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此次展览共展出长征主题及新时代主题美术作品100余件,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等艺术类型,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谱写了长征赞歌,可以说是一场红色美术经典原作的大汇聚。接下来,希望大家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挖掘出更多具有理论深度的观点与话题。

刘剑(学术主持、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今天,回头看贵州省的美术馆建设,遵义市美术馆也是走在前面。为什么能够走在前面?因为有“遵义会议”这样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给了遵义人一种内在的自信。

回顾以往的美术史,会看到很多作品就是当年的主旋律或者主题性创作。为什么仍然在美术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从表达的内容和题材,而且从艺术的角度肯定有它超越其他画家的独到之处,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为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因此,对于主题性创作,“怎么画”可能比“画什么”更为重要。比如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绘画中的历史不等于场景复现。今天的展厅里,好几个画家都画了遵义会议会址,放一起对比就会看到,同样画的是会址,但是每个画家都有不同的表达。有的画家既把当下的时间感画出来,又能够把历史的现场感画出来。比如,李荣琳的《遵义会议会址》,画面中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那种历史感和现场感就处理的很好。

另外,学科艺术一定是有共识的,如果没有共识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学科。我们的探讨有一个交叉点,就是情感。在“知情意”三大块中,艺术在“情”。对艺术而言,“情”就要表现为真,所以它就是真情。因此,真情一定是艺术的不二法门,只有它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主题性创作需要注意这一点,上一辈画家画这些作品,不仅有场景,还带进了画家的情感,这要比他画场景本身更难,即画家本人的个人情感得到抒发,抒发对革命的怀念,对历史的沉思,都能够体现出来。

徐华(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

遵义美术馆开馆时,我就与它结缘。今天来参加这个展览也很荣幸,展览做得很好,选择和定位都很好,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感受。

第一,展览的陈列叙事与情感共鸣比较突出。展览分了四个板块,作品达到100余幅,门类有“国油版”等类型。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963年到2025年,这些作品构成了长征精神的艺术表达,通过作品将历史事件转化成艺术视觉的符号,这是展览非常大的亮点。

第二,艺术与历史的互文性。红色美术作为国家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是历史场景的复现,更通过不同的语言弘扬了“长征精神”。

第三,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从历史资源到精神谱系,所以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这次展览正是在做这样的具体事情。

吴守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美术馆馆长)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会议,刚才在展馆,一直在学习、观摩这些作品,既然是研讨会,我根据展览的一些现象,提两点:

第一,主题表达的艺术性问题。在这么一个宏大主题的关照下,可以看到油画语言、中国画语言、连环画、版画在主题创作中都有自己的艺术体现,这个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处理、整体艺术氛围的塑造,能看出“艺术是有天赋的”。首先是油画,比如看马刚的《遵义会议》这张作品,远观作品时可以看到整张画的气氛给人的震撼力,在写实和写意之间,画面那种情绪和气氛给人很强的感染力。艺术性表现的过程中应该怎么表现主题性,这是值得艺术家考虑的事情。如果艺术家还在依附于电影、电视剧的某一个情节中时,我认为艺术家并没有把自己放到历史的节点或者艺术家本身的情绪上,这是我对油画写实的思考。其次是中国画写实的问题。中国画本身是写意的,但是在照相机、工笔画的影响下,很多人也在做像照片一样的表现。上世纪九十年代,画家画油画时,把指甲盖大小的东西画的很写实,当时国画家在嘲笑这种做法。但是今天,不少画中国画的也在用这种方法,甚至用扫描、打印的方式作底,然后上色,这都是对艺术的一种调侃。

第二,绘画材料运用方面存在着一些思考,这是我在这个展览中感受比较深的。比如,沈尧伊的《毛泽东视察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这张非常经典的作品。今天看的话,沈先生这张画里面,围着酒红色的围巾,依然油性饱满,但其他部分已经被吸油了。如何保存好这类作品,这也给各地美术馆提出了要求。当然,今天很多高校也在纷纷建设保存修复专业,师资的配置、教学的输出、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可能会给美术馆的建设提供新的技术上的保证。在收藏的过程中,恒温恒湿的条件、技术储备应该是美术馆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李忆敏(中华儿女美术馆馆长)

红色题材留到今天的作品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大浪淘沙过去了,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但还有很多作品,抛出它是红色题材,作为普通题材,它依然是熠熠闪光的一张经典题材。就像今天我们看到孙慈溪先生的《同学》。在展厅给人介绍的时候,我说这是艺术家在特定年代里的“红杏出墙”、在特定年代里的“感情走私”,这种红杏、这种走私,就是艺术家天性的流露,挡也挡不住。

所以无论画什么题材,无论什么创作,最后所有艺术都回到人的本身。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性,一切创作不离其宗,只要抓住人性,这个作品就可能成功。离开了人性,都是浮云。

陈树中(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大题材委员会的委员、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的委员,我平时很关注主题性创作。在绘画的大范畴中,主题性创作的难度最大。当时人的那种精神状态、时代气息,艺术家要使尽浑身解数把那种感受表现出来,这个过程非常复杂。2016年,我画《十送红军》,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从考察积累素材,到创作的过程,是很艰辛的,要反复打磨反复修改,最后创作出来。所以,今天看到“万里征程·伟大转折”展览的这么多作品,汇集到这儿,形成这么大规模,看到这些艺术家们也做了很多努力,让我深有感触。我认为主题性创作在当下、在这个新时代,依然有它发展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空间。

今天,遵义美术馆把这些作品汇总在一起,我相信它会不断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更需要长征精神。历史意义,长征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既是中国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也是非常辉煌的一页。通过六站巡展,这个展览以及作品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凸显。

贺也频(庆阳市美术馆馆长)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历史遗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因此庆阳的红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文艺领域,庆阳有“书画名城”的美誉,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但是在美术创作上存在题材单一、特色不足等问题,我们也正在探索如何打破单一传统的美术题材,让美术创作更为丰富,同时也在努力探索更加多元丰富的办展模式,所以这次来遵义美术馆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万里征程·伟大转折”这个展览9月份将在庆阳市美术馆展出,诚邀各位赴庆阳观展,感受当地热情,并期待未来在美术创作与展览运营上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

王建山(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

2023年,我主持了一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贵州百年版画”,所以今天看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活动感受比较深、比较多。

首先,遵义美术馆的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工作我参与了一部分,实际上他们两个选题都进入了初选,很不容易。其次,贵州美术馆之前做的“双百工程”这个项目,留下很多遵义题材的国画、油画,我们今天在展览中也看到了,都是非常有特点的经典作品,包括名家作品。第三,遵义美术馆巡展选择的六个地点,和长征都有相应的关系,特别好。

关于收藏的建议,我是在做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派生出来的。我主持的“百年贵州版画”有200多幅经典作品,作品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期的都有。国家艺术基金展览结束后,贵州省美术馆将所有的作品全部收藏了,后面省美术馆用这些作品策划申报了文旅部的两个项目,这一点省美术馆做的很好。

2023年,我做“百年贵州版画”的时候,国美的张敏杰老师也在做全国版画的展览,展完以后安徽美术馆收藏了这批作品。所以,国家艺术基金能派生出很多良性循环,希望这两个案例给遵义美术馆在作品的收藏、征集,包括捐赠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蔡循生(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非常感谢遵义美术馆邀请我参加这样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展览,我也曾是一位军人,因此画的好多都是军旅题材,这次参展作品是《和平使命》,表现的是中国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展现大国担当的这样一个主题。

作为一个参展艺术家,能参加这次展览很荣幸。长征精神是我们革命前辈用那种忠诚和信仰铸造的一种伟大精神。现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力量来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展览我看了两遍,有些画看着非常亲切,因为是用真诚、情感打动了我。孙滋溪老师1963年的画,现在看来依然让人感动,因为它有一种情感在里面,能够激发人向前奋进的精神。作为一个作者,有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画画就是要表现国家、军队的成长,反映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展示国家大国担当的责任感。

崔晓晓(原辽宁教育学院美术编审)

遵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我是第四次到这里。我曾是一名军人,对部队有特殊的情结。2018年,为了传承自己对军队的情结,我重走长征路。从江西瑞金于都作为起点,一直走到甘肃,分三次出发。因为中途又回沈阳,来回折腾,2.5万里长征我走了将近5万里。通过重走长征路,满足自己对部队、军营的情结,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精神洗礼。

我想交流一个问题:革命题材主题绘画,该不该有辨识度和观念性问题?主题绘画除了思想、内容的表达,还有一个是学术观念。因为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应该具备辨识度,对艺术家来说辨识度也是生命力,没有辨识度就跟照片一样,失去绘画的意义。刚才看了一些作品,辨识度非常高,而且学术性非常强,正是这样的作品,才能作为经典、作为榜样。我们作为艺术家,这种带有学术性的,既能表达主题,又能有学术观点的活动,更能推动艺术家的创作,也成为艺术家进步的一种动力。

赵竹(贵州省油画学会会长)

这个时候谈论红色主题或者红色文化艺术,有种特殊的意义。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读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有启发,包括对我们未来的思考、对当下状态的思考、对民族的走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另外,红色美术主题创作更多表现为宏大叙事。宏大叙事的共性是在人类精神上能引起广泛共鸣。所谓的个体叙事,仍然具有宏大叙事的内涵,因为影响每个个体,追究到人性的底层,大家也有共性。个体叙事中非常窄的题材,依然具有宏大性,因为触及人性的根本。这是我对宏大与个性这种矛盾的想法,都是要触及人的根本,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不管是个体、群体,总是要有共性,才能一起往前走。

焦亚奎(项目策展人、遵义市美术馆展览收藏研究部副主任)

接到申报的任务时,我就想今年是遵义会议90周年,遵义又是一座红色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红色主题可能更契合遵义这座城市,就做了这个选题。

“万里征程·伟大转折”这个展览标题既点出长征主题,又突出了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在板块划分上也一改以时间为线索的常规,而是从题材的角度来进行探索,通过人物、事件、遗迹(红色文物)、新景象(新时代新图景),将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四个篇章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回顾了历史征程,展示了新时代的大国形象,同时也梳理了红色美术艺术语言以及风格的发展流变。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