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wshct.com

最新要闻
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乡土变迁中的文明新风
来源:万山红文旅网     2025-06-19 02:50:38     【字体: 】    

在苏北乡下的旗杆村,一场关于文明与陋习的较量悄然上演。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村民们在脱贫致富后,如何面对信仰缺失和生活陋习的挑战。这部小戏不仅在第五届小戏小品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更在“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斩获最佳剧目奖,主演翟永军和许晴也凭借精湛的演技获得优秀表演奖。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拟推荐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奖(节目奖)。

剧情围绕着一个名叫“管得宽”的角色展开。管得宽是个热心肠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多管闲事。如今,他当上了村创建“文明村庄”领导小组副组长,更是将他的“管闲事”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上任伊始,他就瞄上了亲家母在楼上养鸡的事情。在村里大力推行禁鸡令的背景下,这无疑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亲家母舍不得放弃养鸡,于是开始了一场围绕禁鸡、藏鸡、闻鸡、辨鸡、找鸡、捉鸡的喜剧冲突。每一次的藏匿与寻找,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反转,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在欢笑背后,这部小戏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文明建设问题。

村民们虽然脱贫致富,住上了楼房,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却未能同步提升。鸡毛蒜皮的小事,恰恰折射出了大问题。管得宽的坚持和努力,正是对这种现状的有力回应。他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村庄的文明进程,让村民们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我的亲家管得宽》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它不仅展示了淮剧这一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了新时代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我的亲家管得宽》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明新风在乡土大地上的生根发芽。

涟水县淮剧团创办于 20 世纪 50 年代,2010 年前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戏曲行业发展跌入低谷,老戏老演的模式让剧团生存艰难。当时到乡村演出,都是老剧目,观众仅十几人,演员们需轮流做饭,自带被褥甚至煤气灶。

为 “突围”,剧团决定在演出内容上求变,创作反映农村大学生村官题材的现代戏。剧团停发三个月工资,集资 60 余万元,请来知名编剧袁连成。他跟踪采访主人公四十多天,创作历时三个多月,十六次易稿后,原创大型现代淮剧《鸡村蛋事》诞生。该剧在全省近十部大学生村官戏中脱颖而出,斩获 19 项荣誉,为剧团找准发展之路。此后十多年,剧团推出现代淮剧 “村官三部曲”“党员三部曲”,塑造三代心系 “三农” 的主人公形象,呈现苏北农村变迁,两度登上北京舞台,让淮剧 “涟水现象” 走向全国。其中,《留守村长留守鹅》以留守村官为原型,被誉为 “村官戏的突破”,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开幕式首演;《村里来了花喜鹊》讲述扶贫故事,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展演,剧团二次进京。

剧团演员多来自农村,熟悉乡村生活,这是创作优势。多年来,剧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基层找选题、灵感,把握群众需求,用时代主题构筑作品厚度,以群众心声体现温度,靠精湛艺术打磨精度。主创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风,演职人员到基层体验生活,每天从早到晚排练,连续 40 多天不休息。每年送戏下乡 120 多场,小镇街道、村部礼堂等地都是舞台。有次演出遇雨,百姓坚持观看,演员们深受鼓舞。演员王春华 “抢背” 伤脚骨仍带伤演出,老演员张献忠脚肿仍坚守,女演员许晴为护嗓避免受伤足不出户。剧团里每人都是演职员兼勤杂工,厨师、司机由演员兼任,这是对舞台艺术的敬畏与热爱。

剧团发展赶上好时代、好政策,国家加大对传统戏曲扶持力度,江苏出台艺术基金等政策,剧团获省市奖补资金 1000 多万元。淮安、涟水两级推进改革,涟水整合资源成立文化艺术中心,为剧团核定编制与员额指标,创新 “剧组制”,变 “以人养戏” 为 “以戏用人”。如今,剧团有了办公室、排练场等,演出生活条件提升,“人戏俱丰”,大家信心更足。剧团珍惜条件,求新求变,追求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既守淮剧传统之 “正”,又面向新时代审美,在表现形式上突破,用农村土话、夸张动作、喜感声腔音乐、恰到好处的灯光设计,产生良好艺术效果,受百姓欢迎。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