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的书画展览,匠心传承的非遗体验,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在杭州市西湖区文化馆,艺术的芬芳沁人心脾。特色阅读空间、各级各类图书馆星罗棋布,阅读已融入日常生活;图书馆内,读者静坐沉思,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数字文化平台将海量资源推送至“指尖”,足不出户即可畅享文化盛宴。
作为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西湖区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蓬勃发展。公共文场馆提质焕新,公共文化服务优享升级,如汩汩清泉流淌街巷,滋养市民心田,为城市注入深厚人文底蕴与蓬勃精神力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优秀样板。
聚焦民生:打造惠民新样板
文化服务的核心在于惠及民生、便利可达。近年来,西湖区以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自2024年开始,西湖区按照从集中到分散、从政府到市场、从存在到品质、从传统到数智要求,创新打造“阅读第一区”建设,构建供给多元、各具特色、就近可享的阅读服务体系。一批融合国际国潮、文化艺术、乡韵乡愁、科普研学等元素的特色阅读空间惊艳亮相,“西湖遇见敦煌”、“麦家理想谷”、“阅见西湖”等“阅读+”地标引人瞩目。
西湖区委、区政府聚焦“文化惠民”,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非遗馆三馆同步完成提升改造。尤其是西湖区文化馆新馆实现硬件飞跃——场馆面积从3000平方米跃升至8000平方米,开放录音棚、戏剧大舞台等20个艺术空间,成为全天候开放的文化聚集地。焕新启用的新馆首展——“初心如翼”浙江群星美术新锐作品展,汇聚47件佳作,展现了浙江群文美术的新生力量。这一系列硬件升级和活动创新,共同夯实了文化惠民的坚实基础,让高品质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该区近期重磅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优享行动,“艺西湖”全民美育计划、“艺未央”24小时文化馆、“数智阅读港”、“走读西湖”阅读护照、“阅读驿站”书香空间、“艺起观看”文艺赋美等举措多维度、全时空、全龄段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体现了定制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
基于这些文化惠民新举措,西湖区深化“文化三堂”IP,推出“图书馆之夜”“文化馆开放日”“非遗体验日”及“西湖阅未央”“西湖艺未央”夜课堂,丰富年轻群体文化生活。大力扶持基层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居民自发组织“社区文化艺术节”“邻里读书会”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激活了基层文化细胞,让文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无论是高雅艺术的普及教育,还是传统民俗的活化传承,西湖区努力让文化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业内专家认为,西湖区文化惠民举措深化了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品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西湖力量”。
科技赋能:探索服务新模式
在筑牢线下服务阵地的同时,西湖区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的关键引擎,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新模式,让文化焕发新活力。
科技为文化插上腾飞之翼。诞生于西湖区艺创小镇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2024年8月上市创下纪录,首日销售额达15亿元。“五一”期间,杭州M511光影汇的《消失的法老》与《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沉浸式体验展,让观众在方寸间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线上线下热度持续攀升。这些标杆性项目,生动诠释了科技与文化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
应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如“西湖遇见敦煌”VR数字阅读空间,将千里之外的敦煌瑰宝“搬”到眼前,“敦煌285窟”VR展单日吸引近4000人现场体验,线上互动超万人。科技赋能,不仅丰富了体验形式,更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让古老文明焕发时代光彩。
从3A游戏到VR剧场,西湖区巧妙叠加科普研学、数字文旅等产业生态,蹚出科文旅融合新路径,并培育出深耕文旅数字化的综合服务商“深大智能”,推动“硬科技”与“软文化”双向奔赴,书写“西湖样本”。
在服务层面,西湖区深化“一键抵达,心想书成”,运用大数据分析读者偏好,优化采购配送效率,实现全区187个图书馆(含分馆)馆际互认、纸质文献通借通还。2024年,通借通还图书达159.6万册次,惠及读者26.06万人次。
推广“文化云”平台,实现场馆预约、活动报名、资源点播等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艺未央”开放20个艺术空间,通过数字赋能实现24小时服务。“艺西湖”依托数字平台精准定位需求,实现资源“按需定制”和精准配送。数字化手段的广泛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破时空限制,重塑文化服务形态。
文旅融合:推动场景焕新颜
西湖区深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就是要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机统一中,充分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
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科技手段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遇,西湖区顺势而为,将文化服务嵌入旅游场景,打造“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新体验,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为探索市井文化与现代商业“和合共生”的新模式,近年来,艺创小镇、龙坞茶镇、留下古镇历史街区、三墩镇五里塘历史街区、转塘艺术生活街区、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区、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和天目里国际街区,以“两镇六街区”的文化地标群像惊艳亮相。
天目里国际街区以宠物友好、开放式外摆、无压力服务等细节,精准契合“Z世代”需求。全国首个沉浸式宋韵生活样本“1129社区中心”,通过光影史诗、古琴回响、宋式雅集等篇章,构建文商旅共生生态,为西溪湿地增添浪漫烟火气。杭州宋城景区持续打造高品质演艺,《宋城千古情》单日上演22场创历史新高。《种地吧少年》挖掘西湖题材,开创文化引领、农业为基、旅游创富新模式。这些成功实践,彰显了文旅演艺的强大吸引力和文化传播力。
西湖区还将“西湖龙井开茶季”“西溪花朝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与旅游推广深度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IP,吸引游客深度参与,延长文旅消费链。文二菜市、东山弄农贸市场打造“市井烟火+艺术先锋”消费场景,形成“早间逛菜市、午后看展览、夜间赏演艺”的24小时文旅闭环。突破演艺空间限制,在龙坞茶镇、天目里等景区街区推出国潮灯会、西湖音乐节等演艺活动,推出《西溪・水浒》实景演艺、杭州宫宴、蝴蝶剧场《我的大观园》等为代表的“一出大戏+一批好戏+处处有戏”的演艺格局。《今夕共西溪》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
在西溪湿地、龙坞茶镇等热门区域,巧妙布局“西湖书房”阅读点、非遗体验馆、特色文化驿站,让游客在赏景之余便捷享受文化熏陶,实现“景中有文,文融于景”。
“阅见西湖”复合文化空间应运而生,该空间集图书文创、咖啡轻食、在地风物、器物美学于一体,一经亮相便成为西湖边的“文化乌托邦”。与弥陀寺文化公园、黄龙洞等历史遗迹,与周边晓风·明远书院、约园藏书楼、蝴蝶剧场等形成文化集群,通过文化市集、沉浸式越剧演出等业态活化传统文化场景。蔡志忠美术馆落成,成为西湖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艺术新名片,400余幅漫画力作静候知音,“足迹”“笔迹”“心迹”三大展厅及多元业态,使其迅速跃升为杭城文化新地标。围绕“阅西湖”,联合引导阅读空间推出“阅读护照”打卡活动,推出阅读旅游线路,开发阅读文化文创产品,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场景。这些复合型文化空间和主题线路,不仅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目的地,更成为在地文化展示与深度体验的重要窗口。
当前,西湖区正以文化为笔,饱蘸民生、科技、旅游的浓墨,通过聚焦民生福祉筑牢服务根基、赋能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能级、融合旅游资源拓展服务场景,奋力书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文化成为幸福生活的鲜亮底色与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齐志刚 陈鹏志 赵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