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陕晋蒙大地,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热烈展开。榆阳区文艺工作团民乐团化身“文艺专列”,满载陕北非遗的火种驶入高校校园,用音符架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桥梁。从6月13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首站启程,到6月23日榆林学院圆满收官,这场为期11天的巡演足迹遍布七所高校,让黄土高原的文化基因与青春心灵产生强烈共鸣。
七校联动:非遗艺术与青春心灵的跨时空对话
巡演首站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精彩亮相。国家级非遗陕北板胡独奏《红军哥哥回来了》以其苍劲音色,将观众带回军民情深的峥嵘岁月;笛子二重奏《跑旱船》则以灵动笛韵,生动勾勒出陕北年俗画卷。“秦腔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瑰宝魅力,我渴望走进榆阳古城探寻文化根脉。”该校师范部学生程庆昕道出了众多学子的心声。这场演出作为陕晋蒙文化交融的起点,奠定了“非遗走出去”的巡演基调。
6月14日非遗日当天,内蒙古师范大学站以“校团座谈+雨中盛宴”的形式深化交流。音乐学院副院长贺宇与榆阳区文艺工作团团长孙长贤就学生实习、非遗研究等达成合作意向,侯久江副书记提出“希望双方能互派乐团进行交流,让陕北民歌与草原长调在碰撞中焕发新生”的愿景。尽管室外细雨绵绵,音乐厅中《脚夫调》的原生态嗓音仍直击人心。“艺术家的演奏让我决心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研二学生王妍深受触动。“这场音乐会让我明白,不仅要做非遗的见证者,更要成为传承者,让文化薪火永续燃烧。”大三学生樊静坚定地说,
6月16日的中北大学站面临场地限制,演出团队因地制宜取消音响设备,以纯粹的器乐本真打动全场。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陕西籍学生许林伟观看后激动无比,现场清唱秦腔《苏三起解》经典片段,成为文化共鸣的生动注脚。“不依赖设备的演出更见功底,非遗的生命力就藏在这原生态的表演之间。”该校艺术学院书记郭云霞精准道出了非遗艺术的本真魅力。
延安两站则凸显“课堂+演出”的立体传承模式。在延安大学海绵课堂,孙长贤团长用地道的方言演唱解析陕北民歌的叠词艺术,号召学子做“活态传承者”;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同步举行美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副院长姬凌宇强调“以延安精神立院,让非遗浸润育人”,双方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为非遗传承搭建了长效机制。
回归榆林本土的两站更显文化根脉情深。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原书记白涛指出:“这场演出是最生动的美育课,秦腔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艺术魅力,民乐传递的陕北风情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邢日月的心声颇具代表性:“希望非遗演出常进校园,让经典永流传。”
匠心传承:三代艺人构筑的非遗保护生态
在这场穿越三省的文化之旅中,榆阳区文艺工作团民乐团40多名演员组成的“文艺专列”成为亮眼名片,他们被誉为“黄土清音守护者”。
演出阵容星光熠熠:巡演指挥、旅日执教20年的著名音乐家朱启高;“陕西十大民歌手”、团长孙长贤;深耕传统、开过独奏音乐会的首席板胡高伟蜂;青年秦腔演员马文鱼、马文涛;青年竹笛演奏员刘美军、袁亭亭;技艺精湛的青年唢呐演奏员李飞、二胡演奏员王东和古筝演奏员乔琴;青年民歌手李慧,以及众多90后、00后演奏员。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构成非遗传承的鲜活谱系。
“我们故意保留方言唱词和传统技法,就是要让年轻人感受最本真的非遗魅力。”孙长贤强调。音乐总监高伟蜂阐释了节目选材原则:“巡演侧重红色题材如《横山下来了游击队》《红军哥哥回来了》,让学生感受革命艰辛;同时精选国家级非遗秦腔、陕北民歌等,带给他们直观的陕北文化体验,激发喜爱之情。”
巡演指挥朱启高从艺术角度解读:“策划紧扣‘非遗活态传承’。编排注重‘传统根基+现代表达’,如《金蛇狂舞》用原生态民乐,《赛马》融入交响乐思维。未来将考虑各年龄段需求,尝试原创一批有榆林非遗特色的曲目,改编一批耳熟能详的歌曲,让非遗更贴近当代审美。”全方位举措成效显著:陕北民歌、秦腔、唢呐等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显著提升,更深层的是文化认同的构建——当《赛马》的二胡齐奏响彻礼堂,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古筝触动心灵,陕晋蒙三地的文化血脉在共鸣中紧密相连。
薪火永续:非遗保护的榆阳模式与时代回响
“这次巡演证明,非遗文化完全能与青年学子产生深度共鸣。”孙长贤团长在榆林学院收官站总结道,“大学生不是非遗的旁观者,而是最佳传承的生力军。”
本次巡演实践,展现了非遗保护“三级推进”的创新体系:创作端坚持“扎根黄土、守正创新”;传播端构建“线下演出+云端直播”矩阵(巡演全程抖音、快手直播累计观看超二十万人次);传承端深化“校团合作”“政企联动”,七校合作即为典范。此次高校巡演突破传统,对接青年与学术资源,既高效传播非遗文化,又注入创新动能。这种“非遗+高校”模式,拓宽了“非遗+教育”“非遗+创新”的应用场景,更通过跨区域联动构建了多层次保护生态,为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式。
此次巡演的成功,是榆阳区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缩影。榆阳区以“守好榆阳非遗、讲好榆阳故事、传好榆阳文化”为己任,多措并举,成效显著: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普查,建立含10类253项非遗项目的数据库,完善四级名录体系,出台制度纳入政府考核;持续加大投入,2019-2024年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781万元;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社团课程、主题展演等活动,三年惠及众多学生;开放非遗展馆,定期举办“榆阳书场”等活动;打造《歌从陕北来》等文艺精品,承办非遗盛会,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探索“非遗+文旅”“非遗+乡村振兴”等融合模式。同时,社区积极开展剪纸培训、面花制作体验等活动,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千年旋律长出新根。”孙长贤团长的总结道出榆阳模式的核心。这场跨越山海的高校巡演,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播活动,更是榆阳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通过搭建校团合作平台、激活青年传承力量、构建多元传播矩阵,让陕北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当《花好月圆》的合奏旋律在榆林学院落下帷幕,非遗保护的榆阳答卷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而这,只是千年文脉在新时代传承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