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晚,深圳交响乐团的乐季演出,星光熠熠,隔空耀动着塞纳河的潋滟波纹——适逢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诞辰150年、柏辽兹诞辰222年,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林大叶,携手国际著名钢琴家马克-安德烈·哈默林,为鹏城的乐迷带来了一场浓郁的法兰西风味的浪漫盛宴——
国际钢琴巨匠的马克-安德烈·哈默林有着丰富的键盘阅历。他曾被《纽约时报》誉为“拥有近乎超人技术”的演奏家。此前听过他演奏的拉威尔的《夜之幽灵》,也曾见识过他抚摸键盘的《四月巴黎》,光照下的黑白键能映出塞纳河畔被秋韵点染的梧桐树光色,斑驳的林带将古老的建筑,映衬得愈加沉稳深执······
哈默林在进入柔板乐章时,旋律一出来就非常动人。弱音的控制力绝佳,音色一直维持高质量的灵动统一。温暖如歌,仿佛月光下的沉思。英国管适时介入,那段SOLO仿佛立刻接通天脉,妙曼音色摇曳飘逸,极其动人。
终曲的快板,则是火花四溅的狂欢。钢琴与乐队竞相追逐,哈默林以惊人的准确度和能量驱动着音乐前进,其力度对比强烈,节奏充满动力,最终在辉煌的尾声中,那种“自然流露的欢愉”被彻底释放。
拉威尔的《左手钢琴协奏曲》是为奥地利钢琴家保罗·维根斯坦
如果说《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双手的嬉游,那么《左手钢琴协奏曲》则是一次孤绝的探险。哈默林以一段沉思性、宣叙调般的华彩开始。他的左手在低音区缓慢地构建和弦,音色浑厚而充满张力,仿佛一个巨人在黑暗中摸索、积蓄力量。随着音乐的推进,他单手的表现力被发挥到极致:既要弹出旋律线条,又要负责和声铺垫,甚至还要模仿出对位的效果。哈默林通过微妙的触键变化(从指尖的轻触到手臂重量沉下的强音)和精准的踏板运用,奇迹般地让听众忘记了这仅由一只手完成。
不愧是哈默林,左手协奏曲神乎其神,即使在厚重的音响下,可以秒间做出晶莹剔透的颗粒音色,深交的表现极为惊艳。上半场不可挽留地结束了,哈默林数度返场,加演了拉威尔的《水中嬉戏》和普罗科菲耶夫的《讽刺》。
下半场是深交的重头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远非传统的交响乐,它更像一部用音符写就的、充满自传色彩与魔幻气息的文学篇章。整部作品以其开创性的“固定乐念”为核心,将一个代表爱人的旋律主题贯穿五个乐章,通过节奏、音色和情绪的变幻,生动刻画了从邂逅、爱恋到绝望、癫狂的完整心理戏剧。这种将音乐动机“人格化”并使之在叙事中发展的手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革命。
在管弦乐色彩上,柏辽兹展现了一位配器大师的奇诡想象。他极大地扩充了乐队编制,运用英国管的孤寂音色、竖琴的缥缈、钟声的庄严以及弦乐的特殊奏法,营造出从华丽舞会到阴森魔宴的丰富场景。这种极具画面感的音效,使得乐曲充满了介于现实与幻觉之间的迷离气质,其光怪陆离的音响世界,恰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音乐中的先声。简直就是一部在声音中展开的、饱含炽热生命体验的“幻想小说”。
当最后一个属于柏辽兹魔幻世界的强音,在深圳音乐厅的上空拢住时,随之而来的并非即刻的喝彩,而是一种集体性的、长达数秒的凝滞与静默。这静默,是近130分钟经历了波峰浪谷的音乐旅程后,灵魂得以短暂喘息,以确认归返现实的理智瞬间,这种结束方式意味着对一场极具精神重量与艺术完整性的演出的最高致意。(乐 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