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东风东路756号考古现场召开媒体通报会,东风东路小学本校区及广州市第二幼儿园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项目清理汉至明清时期遗迹约90处。
广州市东风东路756号考古现场
东风东路小学本校区及广州市第二幼儿园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项目用地地处“红花岗—竹丝岗—梅花村”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配合项目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今年2月、3月、10月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勘探,发现汉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
在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广州市考古院于11月正式开展考古发掘(一期)工作。本期计划发掘面积共825平方米,当前已清理汉至明清等各时期遗迹约90处,其中墓葬71座(晋南朝时期墓葬20座,唐宋时期墓葬14座,明清时期墓葬37座)、灰坑9个、井3口、排水沟7条,出土鸡首壶、青釉碗、三足砚、四系罐、滑石猪等各类质地文物约108件(套)。
广州市东风东路756号考古现场
据了解,此次清理的古代遗迹绝大多数受现代建筑基础影响,保存状况一般。已清理的70多座古墓葬中,晋南朝时期墓葬均为砖室墓,数量较多,部分规模较大,精心营造,设有长排水沟,但多被盗扰、出土器物较少。
其中,M7为东晋时期的带墓道长方形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排水沟构成。共出土器物6件,包括青釉小碗3件、青釉碗1件,青釉三足砚1件,铜碗1件。其排水沟长约35.5米,是本次发掘的较长的排水沟。
广州市东风东路756号考古现场
M51为南朝时期砖室墓,平面呈“中”字形,由墓道、封门、前室、后室组成。该墓上部被毁,出土青釉瓷碗、青釉瓷钵、四系罐、青釉瓷罐、滑石猪等8件器物。
G6属于南朝时期,应为墓葬所设排水沟,但因墓葬主体位于发掘区范围外,当前仅将其发掘,发掘长度约24米。排水沟东侧未砌砖,中西部用四层砖叠砌,在底砖上纵向平放2列榫卯砖,形成宽约10、高约8厘米的排水通道,排水沟中部及东部各设一处砖砌挡墙。
广州市东风东路756号考古现场展出的出土文物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朱明敏副院长表示,由于该校区位于“红花岗—竹丝岗—梅花村”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本次考古发掘工作作为工程建设中的“考古前置”环节,已被列入工程建设的整体计划中。
项目用地地处广州古城东郊,距广州古城中心(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一带)直线距离约3公里,位于广州市“红花岗—竹丝岗—梅花村”地下文物埋藏区,是重点保护区域。这一带地势较高,周边有红花岗、竹丝岗、马棚岗、猫儿岗、象栏岗等山岗。195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内配合建设工程进行了多次考古工作,清理了各时期古墓葬、水井、灰坑、灰沟等遗存,出土了大量文物。
广州市东风东路756号考古现场展出的鸡首壶
据介绍,当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本次考古发掘再次表明这一区域是广州古代先民重要的埋葬场所,为研究古代广州地区葬俗、广州历史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