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句话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说的是吃饭时肉的数量不应该超过主食,这句话也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以粮食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与主角,包括谷类、豆类、块茎类在内的主食是人们日常所需营养的重要来源。粟、稻米、大麦、小麦、大豆、芋头、马铃薯、玉米等主食,都曾经为中国人所食用。古往今来,主食充盈了中国人的饭碗,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透过以下几种主食的变迁,我们可以从中捕捉历史的印痕,感受文化的味道。
粟:古人最早的主食之一
《礼记·礼运》云:“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人类开始步入熟食阶段,才有了人间烟火。农作物中,粟是古人最早的主食之一,其俗名谷子,禾本科狗尾草属。有些书中将粟和黍并列,其实,两者并不相同。粟的种子带有一层硬壳,脱壳之后称作小米,而黍的种子煮熟后有黏性,在今天通常称为黄米。
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新石器时期的黄河流域就栽培粟,夏商时期被学者称为“粟文化时代”。先秦著作中,《诗经·小雅·黄鸟》曰:“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管子·轻重乙》曰:“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孟子·尽心下》云:“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至秦汉时期,粟是种植最多的谷物。唐宋时期,中国南方也提倡种粟。李白赞粟道:“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杜甫也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
主食充盈了中国人的饭碗 黄卓 绘
粟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享有“五谷之长”的美誉。古人食粟,最早使用“石炙法”——将粟米磨碎后,放在石板上面,再用火烤熟后食用。《艺文类聚·食物部》记载:“古史考曰:神农时,民食穀,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陶、铜、铁等材料制作的各种炊具出现,如鬲、甑等,人们把粟米放入炊具中加水煮,就成了不仅易消化,还具有生津益气功效的小米粥。
《周书》云:“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可见古人食粥之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陆游平日爱喝小米粥,他把食粥养生之法加以概括,写了一首《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古人还将小米蒸成干饭后制作成干粮,方便存放与携带。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生活贫苦,只好到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困苦生活,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来历。
面:北方人钟爱千年的主食
考古证明,我国至少在西周中期已开始种植小麦,但还不是很普遍。当时人们食用的是“小麦粒”,因颗粒坚硬,口味较差,也不便消化。春秋末期,鲁班发明了石磨,汉代,石磨得以在全国推广。小麦磨成面粉,可以做成各类面食,面条即出现在此时——当时,面条形状分片状和条状两种。由于面食的普及,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了北方传统的主食——馒头。南北朝时还出现了馄饨,号称“天下通食”。
中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由于小麦在产量、抗灾等方面都优于粟,粟的主食地位逐渐被小麦取代,馒头成为大众主食,并且出现了挂面,饺子也从馄饨中分离出来,当时称为“角子”或“角儿”。《东京梦华录》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之记载。“饺”字最早也出现在宋代文献中。如司马光的《类篇·卷十五》有“饺,居效切。饴也”的记载。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等地。由于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小麦的需求量大增,价格也扶摇直上,刺激了小麦的种植。当时,饺子已在南方普及。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凡御至第二盏,方进下酒酤豉,双下驼峰角子。”《武林旧事》中则有“诸色角儿”的记载,可见饺子种类很多。
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始于明代,当时饺子又被称为“扁食”“粉角”“水饺子”“蒸面饺”等。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了明代过新年的风俗:“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扁食,奉长上为寿。”皇宫里还把饺子称为“水点心”。刘若愚《明宫史》“正月”条记载:“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条记载:“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米:南方人离不开的主食
数千年来,因南北方农业种植布局而形成了“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
中国栽培稻米的历史源远流长。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经测定,这批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约在商朝,稻米成为南方贵族阶层的主食。《诗经·大雅·泂酌》云:“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这里的“餴”即蒸饭之道。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吃得最多是一种“干饭”,即将做熟的米饭暴晒而成。干饭做好后放在陶罐中,方便携带,吃时把干饭投放进汤水中,叫“飧”。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经济中心南移,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种植技术,令适宜在南方湿润环境下生长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到南朝中后期,随着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稻米产量增加,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白米饭。
隋唐以后,稻米被广泛食用,成为南方人的主食。唐韩愈的《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尤其是到了宋朝,我国南方的稻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南宋时流传着“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而且,当时还从现在的泰国、越南等地进口稻米,并引进优良稻种。米饭的烹饪技艺日臻成熟,愈加注重口味的美感,做法也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将大米与其他食材搭配,“花式米饭”层出不穷,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等。
明朝中期,苏浙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城镇不断发展,稻米的种植范围逐渐向洞庭湖南北和两广、四川等地扩展,品种也日益丰富。据《天工开物》记载,明末粮食供给,大米约占70%。清康熙朝有谚语说:“湖广熟,天下足。”袁枚的《随园食单》如此描述当时的米饭:“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红楼梦》提到的“绿畦香稻粳米饭”以及“碧粳粥”中的碧粳米,便是水稻的一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