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马渡康王”讲述的是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借助泥马渡江化险为夷的传奇故事,流行甚广版本诸多,在涉及靖康、建炎之际的著述中多所记载,情节为说不一。经典名著《岳飞传》曾介绍过这个故事,宋朝辛弃疾《南渡录》里也有记载。下迨明清,仍有以“泥马”作为宋高宗代称者,冯梦龙《古今小说》叙文中说到“泥马倦勤,以太上奉天下之养”,钱采《说岳全传》第二十回亦曾讲述这一故事,可见其影响之久远。
《南渡录》记载,宋王赵构为徽宗第九子,封为康王。靖康元年,作为人质出使金国。因与金太子同射,三箭俱中,金人以为宋朝派了个长于武艺的人冒名顶替而遣返他,要求换真太子来,赵构因此得以脱身。逃跑路上,赵构在崔府君庙打了个盹,梦见崔府君对他说,金人追过来了,快走,门口已备了马。于是赵构警醒,发现马已在侧,便跃马渡河,过河后把马拴在一棵树上,稍作休息,转身后发现马已化为泥塑。这一“大难不死”的历史故事流传千年。
闽剧《泥马渡康王》对这一传说的情节进行重新解构,充分发挥闽剧的抒情性、写意性和程式技巧,通过生动的情节设置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对这段故事做出了新的艺术呈现,更是玩转“谐音梗”,演绎百姓爱看的传奇和忠义、善良。
该剧讲述了北宋末年,宋金交恶,金兵南下,康王赵构在战乱中逃难的传奇故事。在逃亡过程中,康王赵构遭遇重重困境,昏迷于淤泥河畔,恰遇书生李马一家,为救康王,李马舍命背负赵构渡过八百里淤泥长河。李马庙中偶遇书生匡正,两人合计共救康王,李马只身引开追兵,生死不明。当群臣寻到赵构时,匡正为独揽救驾之功,编了一出“泥马渡康王”的惊天谎言。大难不死后的李马为拆穿匡正的宵小嘴脸,怒闯泥马庙,道出真相却无人信服反遭诬陷,打入死牢,为护一家周全李马无奈认罪,用血和泪写下“泥马渡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