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ervice@wshct.com

艺术中国
贵州花灯戏:传承创新中的艺术瑰宝
来源:万山红文旅网     2024-12-30 09:24:18     【字体: 】    

在贵州这片充满民族文化魅力的土地上,贵州花灯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底蕴,历经岁月的洗礼,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则是这一艺术瑰宝传承发展的核心推动者。

贵州花灯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年(1663 年)的《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彼时它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崭露头角,城市中的弱男童崽装扮成女子模样,手提花篮灯,假作采茶女,以灯为茶筐,所到之处绕庭而唱《十二月采茶》之歌。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形式,成为贵州花灯戏的萌芽。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末民初,贵州花灯戏在民间歌舞的肥沃土壤中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戏曲的养分,从而茁壮成长为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形式。

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花溪等地,东南西北中五路花灯,各地有不同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早期的花灯戏演出形式较为简单,主要以民间小戏为主,这些小戏的题材大多取自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像《拜年》描绘了乡村邻里间的新春问候与祝福,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情谊;《姐妹观花》展现了姐妹俩在花园中赏花的欢乐场景,人物形象鲜活;《三访亲》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对话,反映了民间的婚姻习俗与人际交往;《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也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其表演以“扭”为显著特点,演员们巧妙地运用折扇与手帕这两种道具来表达情感,或娇羞、或欢快、或嗔怒,皆能通过扇帕的舞动栩栩如生地展现。贵州花灯舞蹈的步法繁多,如丁字步、虚步、弓箭步等,每种步法都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剧情紧密相连,演员们在台上的一扭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内涵,使得贵州花灯戏在舞台上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和发展贵州花灯戏的历史使命。在传承保护工作上,不遗余力地深入基层进行采风调研,走遍贵州的山山水水,收集民间的艺术素材和文化故事,为花灯戏的创作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同时,积极建立传承保护发展基地,为花灯戏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在剧本创作方面,对传统剧本进行二度、三度创排提升,不断挖掘剧本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在一些经典剧目的重新编排中,加入了现代的舞台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

公司还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花灯戏的传承保驾护航。建立了 500 余卷的数据库,涵盖了剧本、音乐、表演技巧等多方面的资料,以及 15 个口述史视频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记录了花灯戏的发展历程,也为后人研究和学习花灯戏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在理论研究与成果出版方面,先后出版了《贵州花灯音乐》《贵州花灯选集》等理论专著,深入剖析了花灯戏的音乐特点、唱腔结构和表演艺术;以及音乐专辑《听花寻灯》《花开的声音》等音像制品,通过现代的音乐制作技术,将花灯戏的美妙旋律传播得更远。

在创作成果上,公司可谓成绩斐然。排演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贵州花灯戏和花灯歌舞作品,如大型花灯戏《七妹与蛇郎》,其曲折的剧情、精美的服装和精彩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乌江云·巴山雨》将贵州的地域文化与情感故事巧妙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灯班传奇》讲述了花灯戏班的故事,传承了花灯戏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精神;《平凡的岗位》《女飞行员》等作品则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与人物风貌。花灯小戏《拜年》《打鸟》《打舅娘》等,以短小精悍的剧情和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民间生活的多彩画卷。戏曲电影《月照枫林渡》更是将花灯戏搬上了大银幕,通过电影的传播手段,让更多观众领略到花灯戏的魅力。花灯歌舞《踩新台》《庆丰收》《红灯笼》等,以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舞姿,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其中,《月照枫林渡》《云上红梅》《红梅赞》等花灯戏作品 4 次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这不仅是对这些作品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花灯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传播展示方面,公司积极拓展演出渠道,除了在各种高端平台、大型剧场、戏院进行展示展演外,还将花灯戏带到了学校、社区、景点、企业、农村等地,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每年高达 200 余场的演出场次,使得花灯戏在贵州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拥有了广泛的观众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国务院新闻网、中新网等各大媒体纷纷对其进行报道和肯定,前任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称赞贵州花灯戏是“一朵好花,一盏亮灯”,这无疑是对花灯戏艺术价值和公司工作的高度赞誉。

人才培养是贵州花灯戏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公司高度重视对老艺术家艺术地位的肯定和传承,确立了罗(江禹)派、邵(志庆)派旦角艺术行当,将贵州花灯旦角艺术的表演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邵志庆为领军人物的一批德艺双馨艺术家,如龙国洪、苏捷、曹礼杰、蔡妙禧、冯彬等,在他们的引领下,公司积极开展各种培养培训工作。近年来,公司从全省选拔了一批有表演天赋的苗子,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共同举办第三届贵州花灯非遗传承班 30 名(学制三年),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共同举办第四届贵州花灯非遗传承班 29 名(学制六年),这些传承班为院团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后备人才,补充了新鲜血液。此外,公司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 2022 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贵州花灯戏表演人才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指导,为广大花灯戏爱好者普及花灯理论知识,传授花灯技能。同时,开办贵州花灯少儿班,推行花灯操、兴趣班等,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花灯戏的兴趣和热爱,这些举措对花灯戏的普及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回顾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自 1956 年成立的贵州省花灯剧团,到 2011 年转企改制为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这期间经过了几代花灯艺术家的艰苦开拓和辛勤探索。在这 60 余年的辛勤耕耘中,公司创作排练了两百余部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活泼、风格浓郁鲜明的花灯戏及花灯歌舞奉献给观众。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的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会演、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等高端平台上屡获佳绩,如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原创剧目奖、编剧金奖、导演金奖、领唱奖、指挥奖、音乐奖等多项大奖,小戏小品在全国及省内相关赛事中也荣获过各类奖项,歌舞类的节目同样取得可喜的成绩,还多次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政府文艺奖”等。而且,公司的作品还远赴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深获国外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贵州花灯戏的独特魅力,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公司拥有在职职工 150 余名,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 12 人,副高级职称人员 33 人,中级职称人员 31 人。剧院阵容整齐、作风严谨、演艺精湛,拥有一支集编剧、导演、音乐编曲、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造型设计在内的主创队伍,以及众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名家,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国家级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管专家、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省甲秀人才、区管专家、千人计划专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省政协委员、贵州省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等。

展望未来,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持续加强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在传承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贵州花灯戏的传统艺术精髓,加大对传统剧目的保护和整理力度,完善数字化资料建设,让花灯戏的历史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和传承。在创新方面,不断探索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结合新质生产力,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效果,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同时,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花灯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通过这些努力,实现留人、留剧,确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在新时代能够持续、健康、繁荣地发展,让这朵艺术之花在贵州大地乃至全国、全球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永不褪色的瑰宝,为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贵州花灯戏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贵州地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努力和成就,为其他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激励着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工作中,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贵州花灯戏将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扫码访问本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