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一部源自陇原大地、承载黄河记忆的大型原创陇剧《大河东流》,正以震撼人心的叙事与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成为国家级展演舞台上的耀眼焦点。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的剧目,将于9月17日、18日19:30登陆北京长安大戏院,向全国观众讲述黄河儿女在抗战岁月里的家国大义。
扎根历史:从真实史料中淬炼的抗战叙事
陇剧《大河东流》以20世纪30年代陇原大地上的壮阔历史为背景,依托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珍贵史料,聚焦黄河筏客子群体,通过刘、王两代筏客的家族恩怨与民族大义的交织,讲述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以羊皮筏子冒险运送抗战物资的英勇事迹,生动再现了“羊皮筏子赛军舰”的历史传奇。剧中通过朱槐花、王宝山、刘金城等小人物的命运变迁,生动刻画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黄河儿女展现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守正创新:让陇剧艺术绽放时代光彩
作为甘肃独有的地方剧种,陇剧的艺术特色在《大河东流》中被发挥到极致,既坚守传统根脉,又融入创新表达,打造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审美冲击力的舞台精品。《大河东流》在艺术表现上充分展现了陇剧的独特魅力与创新活力。该剧舞美设计融入了黄河、铁桥、水车等甘肃独有的文化符号,极具地域特色。剧组按1:1比例制作的羊皮筏子被搬上舞台,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羊皮筏子作为重要交通工具转运物资的历史场景。在表演上,陇剧融合皮影艺术的侧身造型,舞美设计借鉴皮影镂空技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风格。而陇剧音乐中独具韵味的“嘛簧”唱腔,一唱众帮,更是将传统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喜爱。
业内专家高度评价:“《大河东流》开创了陇剧史诗化创作的新高度,为戏曲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范本。”、“小剧种演出了大立意,陇剧艺术与抗战题材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全剧开场和娶亲场景中‘花儿’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梅花奖演员甘当绿叶,体现了甘肃省陇剧院的远见与担当。”
口碑斐然:从陇原大地走向全国舞台
自2022年启动创作以来,《大河东流》历经无数次打磨与沉淀,最终以高品质的艺术呈现,赢得了观众与业界的双重认可。该剧于2024年5月19日在兰州正式首演,至今已完成42场演出,覆盖甘肃(庆阳、金昌、白银)、北京等多个省市,观众累计超过4万人次,上座率高达95%以上。剧目还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甘肃艺术基金2024年度配套支持及精品奖励项目、甘肃省艺术创作扶持工程舞台艺术创作扶持项目等多项荣誉,并入选“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晋京在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上演。
通过“戏曲进校园”“惠民演出”等公益活动,《大河东流》走进全国10余所高校、20多个基层社区,观众满意度高达99%。新华社、《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中国戏剧》杂志、央视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相关短视频平台话题播放量突破800万次,形成了“线下演出+线上传播”的全方位立体化推广格局。
时代意义:在纪念中传承,在传承中奋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大河东流》的上演,以黄河为纽带,将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让“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传奇被更多人知晓,更让抗战精神通过陇剧艺术的演绎,变得可感、可触、可学。
对于甘肃省陇剧院而言,《大河东流》的创作与演出,是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具体实践。作为陇剧艺术的传承者,剧院通过这部作品,让陇剧这一地方小剧种登上了国家大舞台。正如甘肃省陇剧院院长王存所说:“我们希望通过《大河东流》,让更多人了解陇剧、喜欢陇剧,更希望让抗战精神通过艺术的形式代代相传,激励大家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