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朱熹笔下“万紫千红”的绚烂,是王维诗中“月出惊山鸟”的静谧,亦是苏轼“竹外桃花”的生机——艺术家们始终在多元的春意中寻找灵感。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春韵画语——美术名作中的生命律动与时代气象”展览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1航站楼1F艺术空间开展。
东风浩荡,春天里的岭南大地,朝气蓬勃,气象万千。策展团队以“春韵画语”为题,把绘画艺术与春日风情相结合,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展出了李可染、黎雄才、关山月、陈章绩、林丰俗、周波、鸥洋、陈略、肖映川、陈永锵、方楚雄、许钦松、梁如洁、潘望森、方向、赵春恒、杨星等十多位美术工作者的代表佳作(高清复刻品)以及手稿,让中外旅客穿梭于墨彩交织的春日长廊,从工笔花鸟的细腻到泼墨山水的酣畅,感受艺术与自然的双重呼吸,在春韵画语与笔情墨趣中,寻得心灵的栖居之所。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版块。在这些版块中,我们既能看到艺术家们创作理念和技法的创新与拓展,也能从中感受到国家迅猛发展的坚实脚步和人民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春的美景沁人心脾,春的意涵经典永恒,艺术家们从中寻求新的创作灵感,更多艺术的种子即将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展览现场▲
第一版块为“春生万物”,展现灿烂春景的生机勃发,一切万物生灵都按照自然的秩序和规律开始复苏和生长。这一版块的万物生灵,具有一种拟人化的情感,不仅呈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也给观众带来一种脉脉情深的感动。周波1965年创作的《水乡情》画面中榕树的新绿,给人一种希望和生机的感觉;陈永锵1972年创作的《鱼跃图》将中国画的传统笔法与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结合,使这张画既清新脱俗、生动有趣,又充满了故事性;赵春恒2022年创作的《绿色生态海南》描绘海南岛的亚热带作物,将古典意趣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尽显生命的灵动与自然的诗意。
展览现场▲
第二版块为“春与人宜”,呈现“春之人情”,捕捉美好春日的人间烟火。在百废待兴的春天里,伴随着民众在田野上快乐地耕种劳作,艺术家的笔墨也在尽情“亲吻”大地,关注时代发展及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山野间、田垄上、城市里,处处闪耀着春阳无私的温暖和艺术家浓郁的神思。陈章绩1974年创作的《春闹葵乡》呈现广东新会农村使用新式插秧机开展春播情景,反映新中国的时代特色,艺术家曾应邀重画九张,1973至1974年送到各驻外使馆,让外国友人看到中国新农村特色;方楚雄1984年创作的《故乡水》描绘一口清澈水井为中心,四周春意盎然,盆花烂漫,藤椅轻置,雏鸡欢腾,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故乡景象,深刻捕捉了岭南侨乡的自然美与人文情,静静诉说着南国水乡的柔情与眷恋;杨星2021年创作的《红土新绿》,呈现飞驰的高铁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在春日农田上穿过,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风景,是我们古老土地上焕发的新生机。
展览现场▲
第三版块为“春和景明”,呈现“春之风景”,描绘动人春色的时代气象。在这草长莺飞的和煦时节里,美术工作者们满怀欣喜与期待用画笔勾勒出多彩动人的春天,于传统中见新意,于简淡中寓深情,彰显鲜活的时代气息。关山月1974年创作的《绿色长城》以“之”字形构成平远推移和连贯气势:远处海面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景丛林迎风而立、摇曳多姿,中景重色山林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屏障;梁如洁1989年创作的《桑田》,展现了桑田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反映艺术家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感受的敏锐度和历史进程的思考;潘望森1998年创作的《绿》传统笔墨符号与现代画面有机结合,描绘了重叠的远山,绿树丛林间,红顶白墙的瓦舍若隐若现,为观者展示出一种葱翠山水意境。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广东美术馆文化惠民品牌项目“艺术进万家”启动以来首个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术展览,也是我们通过文化资源的下沉和共享,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成为满足新时代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2025年4月至5月,走过68个年头的“广交会”迎来第137届的正式开展。如同“候鸟”一般,来自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翩翩而至,经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汇聚于广交会。一期一会,共赴春日之约。我们希望,包括海外客商在内的广大中外旅客,通过观看本次展览,可以深刻感受“春韵画语”的寓意——以开放、欣喜的姿态迎接春天,也象征着艺术创作对生机活力的不懈追求。
本次展览展至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