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名单近期公布。30个入选项目中,跟非遗直接相关的超过10项。山东省文化和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充分证明山东非遗工作已经进入注重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非遗已经从一个社会热词,变为一片各方齐力探索的创新蓝海。
创新能为非遗带来什么?本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山东省文化馆报送的“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实践”(以下简称“河和之契”系列活动)能够给出答案。
2021年和2023年,“河和之契”系列活动分别在泰安市、潍坊市举办,引起各界关注,媒体给予持续报道,黄河流域、运河沿线的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等,纷至沓来。山东本土具有典型特点的非遗项目悉数亮相,省内外传承人之间交流保护发展的心得体会,相关单位和企业则利用机会洽谈合作,找寻黄河、运河文化解读传承的新路径。
“河和之契”系列活动的一项重大创新,就是突破传统理念窠臼,跳出传承的“小圈子”,对接国家战略,对接从业者的需求,对接民众的期盼。系列活动找准山东的独特优势,即全国唯一的黄河、大运河交汇省份,关注两条河带给地方的文化生态影响,关注新时代非遗事业面临的瓶颈,用“河和之契”系列活动将志同道合的非遗从业者聚在一块,创新策展理念,注重活态展示,提升了非遗工作的整体美誉度和传播力。
近年来,非遗的社会关注度逐年提升。但是,清醒的业内人士明白,非遗事业距离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万丈高台起于累土,当下的非遗工作,还在打地基阶段。传播力,就是打地基阶段非遗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河和之契”系列活动,通过搭建创新平台,让传统展会活动“新瓶装旧酒”,既是对山东非遗项目的一次崭新包装,也是践行“传承匠心”的生动实践。
任何一个非遗项目,自产生之日起,匠心都是最根本的特质。不用心、不付出,贪快求全,非遗项目的传承就进入危险轨道。本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的非遗获奖项目,如今梳理起来,其能够获奖的重要因素就是踏踏实实干一件事,认真研究非遗项目的时代传播规律。或大或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取得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这也再次验证,在非遗领域没有白费的力气,只要能摒弃浮躁坚守匠心,一定能在某一个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本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对诸多非遗项目的肯定,也在提醒广大的非遗从业者:保存匠心,“风物长宜放眼量”。
(图片由郭付朝、朱国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