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山西大学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项目“山西传统剪纸与布艺多材料创新融合设计”结业仪式与结业作品展在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举行。
本次研培中,来自全省的50名剪纸、布艺、刺绣、草编、结绳、堆绫等专业的传承人齐聚山西大学。这些学员以中青年为主,短短一个月时间,学员们在基础理论、文化修养、技法学习以及非遗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与学习。
此次非遗研培班将剪纸与布艺两个姊妹花项目融为一体,在材料融合方面大胆创新,从多层套色剪纸、拼布工艺、汉服制作与纸雕工艺几大类进行全新的学习。培训不仅融入了各自的非遗项目,同时在设计上突出个性,以地方元素为主进行了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融合了非遗与地方文旅产业相适应的设计特性。
据悉,山西大学是文化和旅游部最早进行非遗研培的院校之一。经过11期的培训,共500位非遗传承人进入山西大学学习,并且回到地方后在非遗传播、非遗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过去,有学者认为将传承人引入高校会削弱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但经过多年实践发现,传承人进入高校不仅能学习理论文化与专业技能,其高校浓郁的人文氛围与自由的学术气氛更使他们获益颇丰。提高理论水平、增强专业技能并拓宽视野是每一位非遗人取经路上的“必修课”,进入大学能够很好地将各个方面进行整体提升。
在本次展览中,共有近300余件作品与观众见面,这里有将剪纸融入布艺的新尝试,有利用皮革与刺绣进行深度结合的时尚“非遗”作品。这些非遗融合无论是传统或现代,都在以适应时代、传承发展为宗旨。非遗不应该深藏“闺中”,活态传承、与时俱进才是其迸发新生命的最终样态。
(现场图片由朱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