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8日,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作为博览会承办方,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为历保”)将其打造成为一场集行业展览、学术研讨、文化讲座、发布推介、匠艺展示、公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盛会,切实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在博览会现场,作为这场行业盛会的发起者、召集者、落实者,建为历保董事长郭伟民忙得不亦乐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长,文化积淀深厚,建筑遗产是其重要的载体。推动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就是在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郭伟民表示。
建为历保董事长郭伟民
保护建筑遗产,传承文化根脉
对于建筑,郭伟民很是熟悉,他大学本科学的是建筑专业,一直以来都有一颗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之心。“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最独特的标识,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是文明发展的基因和血脉。如何让建筑既保存完好、保留了历史印记,又具备使用价值‘活’在当下?”在长久的思索,以及调研、考察后,郭伟民决定将毕生的精力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篇大文章,随后就有了建为历保的创立。
建为历保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为使命,围绕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从文物影响评估、文物修缮、预防性保护、展陈展览等方面发力,致力于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者和活化利用者。“我们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项目有数百项,得到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如由我们保护修缮的广东省级文保单位荣封第获得2020年度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郭伟民说。
荣封第
近几年,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建为历保在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方面积极作为。如广州永庆坊通过“修旧如旧”的“绣花”功夫,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城风貌,成为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广州传统文化的文旅目的地。郭伟民表示,项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了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只有进行文化挖掘,将文化注入旅游,才能把游客留下来,让游客在体验中进一步了解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播开来。”他表示。
永庆坊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要守正,还需要创新。在数字创新的持续发力下,建为历保实施的“庐山国家公园遗产地(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是国内第一次实现文化景观监测的系统,将物候景观纳入了遗产监测系统。它围绕文化景观、文物本体、气象、灾害及游客承载量等方面的需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测绘、高清摄影等现代技术,为庐山302平方公里范围提供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管理指导,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遗产地和公众的交互,优化了游览体验。“数字化可以让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实现‘永生’,还可以将文化遗产跟大众以多种形式连接,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最后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传播者,这就是我们开展这些工作的最大意义。”郭伟民说。
庐山国家公园遗产地(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
庐山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中心
近几年,建为历保致力于探索“文物保险+服务”的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模式。2019年起,“文物保险”已经作为该公司的研究课题,持续与学术机构、文保专家、保险专家等交流研讨。2022年,他们团队积极与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推动新险种的落地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实践。郭伟民介绍,“文物保险+服务”创新“防重于赔”保险思路,建为历保作为第三方通过对文物量身定做安全可靠的预防性保护服务,有效提升文化遗产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
从2015年起,建为历保连续四届承办了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这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的专业盛会,这让郭伟民感触良多: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国内外的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近现代建筑等类型的文物保护传承成果得到展示和借鉴;文博单位、修缮企业、设计企业、科创公司、高校、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多方参与,交流探讨。更让他深受感动的是,蓬勃发展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态势。“这届建博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人民共享,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现场参观与体验,互动的过程中也是人们提升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过程。”郭伟民说。
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现场
2017年,建为历保也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自专项基金成立以来,以“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文物老有所依”为愿景,开展了“今古集”系列文化遗产社会教育等活动,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持续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而对郭伟民来说,这些只是开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有更多的工作可以开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作为文化遗产领域的从业者,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干劲十足、信心满满。”郭伟民表示。
(图片由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